此趟交流帶我們導賞的朋友們關注在重建與安置居民、幫忙租客和關心某些區域小販的生計,也讓我們了解一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公共空間私有化
這次在香港有很深感觸,香港人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少。政府給建商容積率,私人地產商挪出部分地當公共空間,便可以往上加蓋,就會看到一般民眾無法使用的兩個私人建築物中間的空中花園等等。好多時候我們站的地方都是私人的公共空間,可以發現地板顏色和政府的公共空間不一樣,也會有用欄杆擋住公共空間只有人可以走車不能通的情況。
空中人行道
導賞員炳德在地鐵站旁人來人往的空間為我們解說,地鐵人員來趕我們走,空間很寬敞但她跟你說會擋路。以前港鐵是政府的,後來變半公半營,基本上算私營,主要收入是靠地鐵周邊的產權,他們把原本公共空間當作他們私有。地鐵站裡廁所很隱密,要另外跟職員講,才可以使用staff only的廁所,以前有兩家競爭,現在剩一家獨占,所以如此囂張。
通往地鐵站的通道警察正在對小販開單
有次我剛進入中環地鐵站,聽到女生斥喝聲,以為吵架了,原來是因有人在此賣東西被她開單。
重建與開發下的小軼事
賽馬會每年固定投入慈善事業,在觀塘看到的戒毒診所即是。聽說以前營業時間前會看到很多人在街上等著拿藥,地產開發後為了美觀,原在街上的診所遷到了地鐵附近不起眼的走道邊邊;May姐告訴我們教會以前購地比較便宜,因此建商就和教會協商,在灣仔我們便看到了一棟重蓋後的建築樓下是教會,樓上就都屬私人建築。
美沙酮即為戒毒診所
香港攤販
從內地大量湧入的移民如果不是到工廠謀職就是只要一個攤位就能自力更生、養育下一代。如果你認識某棟建築的業主,他可能說你幫他打掃下環境,你就可以在很窄的出入口前擺攤,只是在牆壁寫上你賣的商品,也不用繳租金,是很有人情味的。
但在地產遊戲下土地即為商品,攤販越來越難生存,現不但租金上漲,也必須要取得牌照。而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認為做食物的會導致街道髒亂,規定某些地方只能做食物或是只能做乾貨買賣,做食的如同大排檔都被趕到室內。廟街,類似台灣的觀光夜市。以前夜市裡餐館的桌椅能擺到路中央,現在都也被規定只能在室內。在觀塘看到一位修鞋女士,沒有所謂攤位,她先生做了多年,後來身體不適,由她繼續做,卻一直拿不到政府發放牌照,志工承諾會繼續幫她爭取。
衙前圍村
400多年歷史的衙前圍村,是香港市區唯一仍然保留的原居民圍村,依然存在難民建造的寮屋,由於身處九龍鬧市,多年來一直成為政府及發展商埋手重建的目標。周遭看到好多老人家在路旁邊聊天,也在路旁自己賣二手商品,長輩們經過都會看看。能夠用潮州話跟我們溝通的郭先生在自家房前的空地搭建的小棚子裡,提供居民很平價的剪髮服務,都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衙前圍村二手地攤
兒子在等爸爸剪完頭毛
前圍村一個士多(商店)老闆最早是做汽車維修的,幾年內已多次遇到重建搬遷,這也不是特例。
我們去的有些地方是填海來的,中環德輔道、灣仔北、銅鑼灣、尖沙咀東、啟德機場跑道、港澳碼頭、紅磡灣、觀塘工業區、土瓜灣和西九龍等重要發展地方[1]造就了現在繁榮的香港。有人一直看著前方,有人一直緬懷過去,開發可以獲得利益,不過是誰獲得。這些市井小民的生活如何可以保留,包括社區網絡之間的人情味。如果城市變得越來越一致,像是中國城市風貌都有點像,那是有點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