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港台交流去的很多地方都是一般觀光客不會去的地方,不只是沒國際上的知名度,重點是地鐵到不了。所以印象很深刻花很多時間在搭公車,雙層或是比較鄉村就是小巴,有的路小巴還到不了,要計程車或11號。這次不只體驗在都市叢林裡迷路,還在鄉間小路迷路。

每座城市,我難忘的就是身處某空間或走在街道上的感覺。

                                     雙層巴上速繪街

住在灣仔的酒吧街(越戰結束前香港最有名的紅燈區),話說有人被招客XDD這幾天走在附近的路上,不消說是高樓林立,路上人行道很小很窄,沿著主幹道(軒尼詩道、告打士道、駱克道)往左往右便是金鐘或是銅鑼灣,一路一直停下等紅綠燈,巴士、叮叮車、計程車等等不斷從旁呼嘯而過。動線很亂,我都搞不清楚看左還看右,都偷偷看路人過馬路我才敢過,沒紅綠燈沒路人時,還不時有車我就冏了。

                                        灣仔酒吧街

但最後一天住的太子區,晚上走在寬廣的街道,人車都少,高樓大廈在遠處,視野也比較好,周遭建築沒那麼壓迫, 最後一天晚上,就從3樓飯店窗戶往外看,好好的欣賞一下較為靜謐且空曠舒適的街道環境。偶爾的計程車、某一號小巴、私家轎車,以及偶爾看到過馬路或在街道的人們。

                               位於深水涉的印度二手市集

街坊自救會成員kelvin帶我們去晚上才會出現的印度二手市集,商人就在馬路兩旁賣二手東西,因有盡有,有客人走過老闆才打開手電筒,要買東西要自己拿手電筒出來挑自己要的東西。南亞人一群群的群聚在一起傾偈(粵語聊天的意思),偶爾有車經過我們才要讓道。「重慶大廈」一書說裡面的人們會到深水渉批貨或是採買生活用品,因為相比之下比較便宜。不過之後也許房價高漲,他們會如何流動未知。

我會對這邊特別有感覺,是因為這個市集也還沒被重建,同灣仔一樣壓迫的大樓在遠方,和香港其他熱鬧地方比起來是難得的視野遼闊,旁邊建物都被市建局的鐵皮圍起來了,要重建的關係住戶已遷出,附近不高且老舊的房屋家家戶戶沒有燈光,如同觀塘看到的建物一樣。我們就這樣在某個角落看著遠方在夜晚聊聊這裡的環境,如同南亞人聚在一起聊天一樣,很放鬆。

因星爺的食神而很有名的「廟街」,讓我聯想到萬華「華西街」,終於有個像是台灣夜市的地方而讓我印象深刻,東西便宜多了,可愛又特別的東西很多,很想敗。曾以為在香港已經消失,可能成為觀光景點而保留的吧。難得!

                                      重慶大廈周邊巷弄

 

另一個體驗是,我到半島酒店附近「重慶大廈」裡的真實場景,在大廈裡和周圍亂晃得很開心,可是被朋友一提醒,反而怕起來了,雖然我覺得對人還是要有信心啦,有機會還是可以跟他們拉賽。在大廈遇到的黑人口音太重聽不懂,下次我會記得問「Where are you from?」。當天晚上我在維多利亞港亂逛,有一個中國年輕遊客不知道哪裡可以玩,我便和他在維港聊起天,導致當天要跟夥伴討論報告我遲了一點回到住所。隔天早上要去太子的路上,拿著笨重行李箱的我在天橋下被一位巴基斯坦人搭訕,加了FB,一個特別的體驗。多次旅遊體驗順便可以鍛鍊臂力。

之前聽聞有各色人種生活在馬來西亞,其實香港也有著從中國或世界各地來的難民,或是來這裡落腳定居。前面提到的巴基斯坦人便是七歲和爸媽一起來到香港,現在是建築工人。位於新界(靠近大陸)的元朗區,我們遇到許多店舖的老闆來自中國南方不同地區。遠離元朗市區,一路搭乘小巴和計程車,給我的感覺就是塵土飛揚,很多黑人和南亞人在那邊的工廠工作和生活,只有一台腳踏車當交通工具。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在衙前圍村遇到的郭先生還可以用潮州語跟我們溝通。另外在英殖民時期,香港還有尼泊爾軍警,香港人稱之為Gurkha兵(發音:哥爾嘎兵),Gurkha是以驍勇善戰聞名的一個尼泊爾部落,成為傭兵的故鄉。

如此豐富多元的背景下,英殖民政府訂定粵語為共同語言。不然可能地鐵要廣播很多版本,或是像印度鈔票上印17種語言。在重慶大廈邊跟我講話的黑人還有印度餐廳的老闆都會講粵語喔!補充一下,香港一直以來也因階級差異而產生種族歧視,而於2008年制定了「種族歧視條例」。

我在重慶大廈親眼目睹一群人在二樓走廊集體朝拜,他們從小學習的可蘭經以及所信仰的真主阿拉,牽起了這群在異鄉生活的人們,拉緊他們彼此互相幫忙的社群關係。台灣也是很多外來移民,是有點像,大家能夠保有自己文化的完整性,能夠與在家鄉的親友保持聯繫關係,又能互相在一塊土地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e79522 的頭像
    jame79522

    紀錄和分享

    jame795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